(中國兩會)“麥痴”郭進考的變與不變

中新社石家莊2月23日電 題:“麥痴”郭進考的變與不變

作者  趙丹媚  艾廣德

“讓人人都能吃上白麵饃饃”,是郭進考曾經的夢想。雖然夢想早已實現,古稀之年的他,一年中大部分時間依然行走在麥田裡。

近日,中新社記者在河北省辛集市馬蘭農場見到郭進考時,這位頭髮花白、衣角沾著塵土的中國知名小麥專家,正拿著一把小鏟子蹲在地頭,仔細察看著去年入冬前種下的小麥。這一天,石家莊室外體感溫度很低,他仍穿著薄薄的外套。

2月19日,郭進考(左二)為辛集當地農民答疑解惑。 趙丹媚 攝

郭進考是中國農業農村部小麥專家指導組顧問,也是河北省小麥專家指導組組長。剛從海南育種回來的他又投入忙碌的河北小麥春管期。郭進考需要觀察不同品種麥苗的長勢,並在本子上記錄下成千上萬組數據,沙裡淘金般選出小麥“優等生”。

多次獲中國國家科技進步獎,培育小麥新品種33個,累計推廣應用面積4.2億畝,增產小麥100多億公斤,節水超130億立方米,創造經濟效益上百億元人民幣。特別是“馬蘭1號”品種,最高畝產達863.76公斤,創中國北方半乾旱地區小麥高產新紀錄。這是郭進考團隊50多年育種生涯交出的“答卷”。

2月19日,河北省辛集市馬蘭農場內的小麥實驗田。 趙丹媚 攝

“你看這是我這次在海南種的小麥,這株周邊的都病倒了,就它一點事沒有,說明抗病性強;這一株的穗粒數有36個,多優秀啊;這一株的葉子比別的都寬,長得壯實……”種子、麥苗、麥穗,郭進考的手機中存滿了這些“孩子”的照片,有些他直接能說出拍攝日期。

種子變了、產量變了、人們生活水平也變了,郭進考的“勁頭”卻沒變。

“我們正在做更極端的抗旱實驗,不僅不澆水,下雨天還要給小麥‘打傘’,從而挑選培育更耐旱的種子。”郭進考說,中國糧食生產連年豐收,但也要看到災害性天氣增加、糧食再增產難度加大等問題,所以要用“變”應“萬變”,不斷培育更優種子。“現在的研究是為了今後,種子沒有最好,祗有更好,育種是萬年科學。”

今年全國兩會前夕,作為全國人大代表,郭進考還在完善自己的建議。“想再細緻一點、精簡一點。”這幾日,許多媒體前來採訪,郭進考都一一接受,並詢問媒體自己有關加快“四新”智慧農場建設的建議是否有不妥之處。

2月19日,郭進考正在完善自己的建議。 趙丹媚 攝

“‘四新’是新種子、新技術、新裝備、新農人融合的農業科技發展新模式,這是一項可複製、可推廣、可持續發展,大面積提昇單產的有效措施。”過去一年,郭進考調研發現,儘管使用了新種子,但由於“不會種、管不好”等原因,小麥產量並沒有達到農民心中預期。

“後來到‘四新’智慧農場一看才知道,原來是我種的方式有問題,一畝地,不是種得越多越好。”辛集市種糧大戶李少輝說,改進種植方式後,他預計今年每畝地能多產100公斤小麥。

“希望農業部門在每縣(市、區)建立一到兩個‘四新’融合的現代農業智慧農場,讓當地農民在家門口就可以學得著、看得見現代農業新技術,打通專家試驗田到百姓生產田的‘最後一公里’。”郭進考說。

 

【記者手記:麥田裡的“老頑童”】

古稀之年的郭進考一到田裡仿佛有使不完的“牛勁”,往那一蹲,就開始翻土、看苗,給農民答疑解惑。

除了“線下”,不少“網友”也會請他遠程幫忙看看小麥長勢,詢問是否需要澆水,郭進考都仔細回復,並叮囑做好接下來的春管工作。“今年我還新學會了一些手機快捷功能,大家交流更方便了。”儘管忙碌,但無論是割麥子還是製作教學課件,他都親力親為。

這是我第一次見到郭進考,他就像一位和藹可親的爺爺,會向我展示長勢好的麥子,會說起家裡的小孫子今年去海南看他了,也會說起“糗事”。“有時候一想到吃完晚飯就要去割麥子,我就不想動。”和普通人一樣,他說自己也有犯懶的時候,但是一下地,似乎就有一種魔力,一口氣能割到半夜。(趙丹媚)

來源中新社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