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用大數據分析技術 中外科研團隊“解碼”農藥生態風險

中新社上海2月20日電 (記者 許婧)華東理工大學20日發佈消息稱,該校藥學院萬年峰教授課題組聯合中國、意大利、丹麥、英國、法國、德國的科研人員,在國際知名期刊《自然—通訊》上以長文形式,發表了研究成果“大數據解析生物多樣性控害的依據與時代背景:農藥對非靶標生物具有負面效應”,以極其龐大的數據量回答了“農藥是否安全”這一話題。

“我們這項研究構建了迄今全球信息量最大、最健全、內容最豐富的農藥影響非靶標生物的數據庫,輔助材料近50萬字。研究成果為在全國與全球範圍內開展利用生物多樣性控制植物病蟲害的工作提供了科學依據。該項研究的結論,事關普通民眾的生活,將有助於推進科學家的研究方向。”萬年峰20日受訪時說。

當下,社會各界對農藥的安全性問題爭論不休。在該項研究中,萬年峰課題組率先利用大數據思維,聯合6個國家11個機構的科研人員,篩查了全球88.75萬個農藥使用案例,構建了殺蟲劑、殺菌劑和除草劑影響非靶標動物、植物與微生物的生長、繁殖、行為和生化指標數據庫。

研究結果顯示,殺蟲劑、殺菌劑和除草劑顯著抑制非靶標動物的生長、繁殖與行為,擾亂了動物的神經生理反應、細胞代謝、呼吸反應等生化指標;抑制了植物的生長、繁殖,干擾了植物的光合作用、蒸騰作用、細胞代謝等生化指標;也抑制了微生物的生長、繁殖,破壞了微生物代謝、細胞膜通透性、生理生化響應等生化指標。研究結果還表明,隨著農藥劑量的加大,殺蟲劑、殺菌劑、除草劑對非靶標動物、植物、微生物的負面效應逐漸加劇。

如何降低農藥生態風險?研究人員呼籲大力推廣應用基於生物多樣性的植物病蟲害綠色防控體系(如合理的間套作、稻漁共生),以便更好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人類居住的地球家園。(完)

來源中新社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