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羅店彩燈引遊客“打卡”

中新社上海2月11日電 題:上海羅店彩燈引遊客“打卡”

作者 高志苗

層叠的塔燈、亭檯懸掛的蝴蝶燈、湖面蕩漾的蓮花燈……中國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臨近,位於上海市寶山區美蘭西湖的“2025羅店暖春燈會”吸引眾多遊客前來“打卡”。

塔燈亮,元宵來。這是上海市寶山區羅店彩燈第三代非遺傳承人嚴平兒時的記憶。她告訴記者,今年展出的塔燈特別增加了“七星燈”,每一盞燈都有美好的寓意,比如四方燈寓意學業有成,元寶燈象徵著財富和好運,蝴蝶燈代表幸福美滿。

近日,“2025羅店暖春燈會”中的塔燈和“七星燈”。(受訪者供圖)

羅店彩燈的歷史可追溯至明代,起初是用於祭祀的摺紙藝術,後逐漸發展為扎製彩燈。羅店彩燈以宮廷燈為特色,通常以亭檯樓閣為設計靈感,呈現出獨特的多層樓閣形狀。2007年,羅店彩燈入選首批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嚴平與羅店彩燈的緣分始於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當時她作為業餘舞蹈演員參與演出,被手持的彩燈所吸引,從而萌生學習製作彩燈的念頭。在師傅朱玲寶的指導下,她逐漸掌握了彩燈製作技藝,並於2022年成為寶山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羅店彩燈以竹、木、蘆葦、鐵絲為骨,色紙、彩絹為表,融書畫、剪紙、編扎於一體。彩燈製作相對複雜,需要斷料、裹紙、裱糊等十道工序,每一道都需要手工完成。為了讓更多人愛上羅店彩燈,保留傳統工藝的同時,嚴平計劃通過創新設計引入現代元素,吸引更多年輕人參與彩燈製作,她也希望通過與文創產品結合,讓彩燈更好地融入現代生活。

近日,嚴平和師傅在工作室中製作彩燈。中新社記者 康玉湛 攝

嚴平也經常在小紅書等社交平台尋找靈感,看年輕人喜歡什麼,然後融入到彩燈的創作中。

“傳承不泥古,創新不離源。”嚴平始終牢記師傅朱玲寶的教誨。已退休的她現在將全部精力放在彩燈上,走進學校、企業和社區,教授製作彩燈,並計劃組建固定的“學藝團隊”,探索傳承和創新。“我有義務和決心將彩燈技藝傳承下去,讓更多人瞭解和喜愛這項傳統藝術。”(完)

來源中新社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