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智庫:石破茂執政後的中日關系

論壇現場(中評社 李澤璿攝)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教授王鍵主持本場思想者論壇。(中評社 李澤璿攝)

中評社北京10月21日電(記者 郭至君 實習記者 姜寧、李澤璇)日本首相三年後再度換人,石破茂出乎不少人意料地登上首相「寶座」,引發國際輿論的關註。日前,中國評論通訊社、中評智庫基金會10月15日下午在北京舉辦思想者論壇,主題為「石破茂當選首相與中日關系未來走向」。論壇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教授、《中國評論》月刊學術顧問王鍵主持;評論員有:中國中日關系史學會常務副會長、前中國駐日大使館參贊呂小慶;中國人民大學東亞研究中心主任、中華日本學會副會長黃大慧;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長呂耀東;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法研究所副研究員羅歡欣。與會者普遍認為,石破茂目前還是一個弱勢首相,但他的上臺不會影響日本長期以來對華的負面認知和負面輿論,應謹慎研判中日關系以及日本對華政策。專家們也說,石破茂的主張修憲、主張構建「亞太版北約」的構想在他上臺後的落實的可能性不大。

中國中日關系史學會常務副會長、前中國駐日大使館參贊呂小慶表示,石破茂當選日本首相獲得了國內媒體和民眾的高度關註,反映了老百姓對中日關系前景的高度期待。這一次的自民黨總裁選舉雖然是歷史上參選人數最多的一次選舉,但並沒有表現出混戰,而是「弱者的聯合」。石破茂當選可以說代表著「安倍時代」的結束,石破茂就任後迅速解散眾議院,體現出他不甘於只做一個弱勢首相,希望在政治上有所作為,而這一特點會對之後的日本對外政策產生什麽樣的影響,還需要等待具體政策的出臺做出分析。

呂小慶說,即使石破茂上臺,中日關系仍會有三點保持不變。一是日本的長期謀劃和國家戰略不變。2022年底通過的「安保三文件」是順應日本歷史和現實需要產生的,這意味著安保和防衛政策通過法律確定下來,新首相的上任不會改變這種長期的規劃。第二,日本對華的負面輿論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不會改變。第三,長期以來日本民眾對華的負面認知不會因為石破茂的上臺而改變。因此,中方應對中日關系仍持有高度警惕和必要的防範,做到有松有緊,有「拉」有「打」。

中國人民大學東亞研究中心主任、中華日本學會副會長黃大慧指出,石破茂在國會議員裏支持率不高,最後勝選確實出乎意料,某種程度上是派系政治發揮作用的結果。石破茂獲得了岸田文雄和菅義偉的支持,幫助他在決選中實現逆轉,說明派系政治的影響沒有消失。這是日本政治的傳統特點,未來,石破茂執政也必然會受到派系的製肘。從另一角度來看,石破茂當選是日本自民黨「求穩」的結果。「黑金事件」後,自民黨受到日本在野黨和國民的廣泛批評,而石破茂是一個穩健、有韌性、沒有醜聞的政治家,上臺後基本上會延續岸田文雄的路線。未來他是否能夠做到長期執政,重點在於國內經濟的表現而非對外政策。

在外交方面,黃大慧強調,應謹慎研判中日關系以及日本對華政策。一直以來,日本在外交政策上存在協調外交和自主外交之間的搖擺。石破茂執政期間,中日兩國存在新的長期外交的可能,但同時也需要註意到國內政治僅僅是影響日本外交政策的一個方面,調整不會離開日本國內政治生態,也不會離開日本國內民眾對華的基本態度,以及外部因素帶來的影響。中美戰略競爭是大的國際背景,如果競爭持續加強,日本一定會進一步靠向美國。黃大慧也說,「亞太版北約」形成的可能性很小,一方面美國不會予以支持,另一方面,除了日本明顯表現出對中國進行製衡的態度,其他國家都是兩邊下註的狀態。

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長呂耀東指出,石破茂的當選是在日本政壇的變局中產生的,這一點值得註意。前段時間的「黑金政治」事件使自民黨的執政能力和民意基礎受到了質疑和沖擊,石破茂目前表現出的觀點比較內斂,主要還是因為其黨內基礎較為薄弱。石破茂在國會議員中支持率較低、高市早苗拒絕入閣、在野黨咄咄逼人,重重壓力都體現出政權的低穩定性。在這一背景下,石破茂選擇解散眾議院,「問政於民」,可以說是必然的結果。石破茂還表示希望圍繞政治資金進行改革,這很可能會觸及黨內利益的分配。在即將舉行的眾議院選舉中,若自民黨未能保持其議席,石破茂將面臨黨內的嚴厲批評與責任追究。當前的選情分析顯示,自民黨失去議席似乎已成定局,而焦點則轉向自民黨是否能夠贏得過半數的席位。

呂耀東表示,石破茂在自民黨的立黨理念即修憲方面比前首相安倍晉三走得更遠。他在競選總裁時就主張刪除「和平憲法」第九條第二項規定、解禁集體自衛權、將「自衛隊」改名為「國防軍」,「修憲強軍」旗幟十分鮮明。這一點也是自民黨內認可的,但是可操作性不大。在總裁選舉時候選舉人要迎合自民黨的立黨理念,現在石破茂解散眾院大選需要贏得日本國民的認可,在政策上必須與在野黨表現出反差及「不同凡響」。尤其是民生問題特別是經濟方面是著力點,但日本經濟存在結構性問題,較難解決,只能選擇較易解決的問題。比如日本城市化後,日本農村及地方經濟發展困境,以及賑災及地震後福島振興等方面的許多挑戰。

對於中日關系,呂耀東表示,日本在中美博弈背景下選邊站是一個大趨勢且不會改變。具體而言,在歷史問題上,相比前幾任日本首相,表面上看,石破茂表現出相對客觀地「觀點」,承認日本在二戰期間所犯下的侵略罪行,且尚未公然參拜靖國神社。在臺海問題上,石破茂則表現的較為強硬,且對華政策兩面性較為突出。一方面反對過度渲染所謂「中國威脅論」,另一方面又在臺海問題上頻頻發表不當言論。此外,石破茂提出的「對等美國」,是日本自民黨謀求改變「戰後體製」的宿願和戰略目標,只是石破茂道出了需要日本在亞洲外交有所作為,利用東盟國家以及中國來實現自身「現實的國家利益」及政治訴求。

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法研究所副研究員羅歡欣主要從事領土爭端和海洋爭端的國際法研究,她指出,石破茂上臺前後的部分表述有明顯差別,在有關日本外交政策和對外政治表態上既有「實的一面」也有「虛的一面」。因此,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分辨虛實,即日本究竟想要做什麽、想用什麽方式最大化維護國家利益。從國際法的角度看,中日美關系的法律基礎是戰後《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等構建的法律關系,而日本在其中被捆綁得比較深。

羅歡欣認為,目前來看,石破茂不參拜靖國神社是出於歷史文化上的安撫作用,但更深層的用意還是在軍事和安全上。戰後秩序最重要的是軍事安全,而軍事安全最核心的部分又是美日的捆綁。日本的幾任領導人都在嘗試突破這一捆綁,其中一個鮮明的例子就是修改和平憲法第九條,如果日本不擺脫美國軍事控製的話,所有的自主性嚴格來講都是空想。羅歡欣提出,所謂「亞洲版北約」或軍事同盟的改變本質上都是日本在試探軍事職能回歸的問題,這與日本二戰前的軍國主義歷史慣性是分不開的。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教授王鍵認為,剛剛成立的石破茂內閣再度強調兩國「戰略互惠」閾值,舉世矚目。在此語境下,中國應繼續堅持「以我為主」,堅持引領、主導位置。王鍵表示,從2006年安倍晉三訪華時最早提出中日戰略互惠關系,到石破茂在就職演說上明確提到要推動與中國的戰略互惠,這一概念的架構、內涵已經發生了很多變化。中國作為地區大國,應該引領塑造地區安全形勢和地區發展模式,習總書記提出的三個全球倡議就是中國扮演引領角色的一個例子。

王鍵說,切實推進中日關系「戰略互惠」的發展不僅需要中日兩國相向而行,更需要日本政治家在推動中日戰略互惠關系過程的中的歷史責任、政治智慧和政治勇氣,日方唯有痛徹痛悟、徹底反省,必須對損害中國戰略利益的對華外交政策給予「結構性」糾錯。日本政府須在戰略思維層次切實端正對華認知,更須恪守正道、篤行致遠,徹底摒棄冷戰對抗思維,妥善管控雙邊矛盾分歧,為兩國關系穩定改善與「戰略互惠」閾值積累更多有利條件與正能量因素。

論壇整理稿全文將在《中國評論》月刊和中國評論新聞網刊登。

中國中日關係史學會常務副會長、前中國駐日大使館參贊呂小慶發言(中評社 李澤璿攝)
中國人民大學東亞研究中心主任、中華日本學會副會長黃大慧發言(中評社 李澤璿攝)
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長呂耀東發言(中評社 李澤璿攝)
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法研究所副研究員羅歡欣發言(中評社 李澤璿攝)
與會者合影(中評社 李澤璿攝)

來源:中國評論通訊社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