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新聞通訊社/中華時報10月12日訊)夜幕下的湖北襄陽襄水街,燈影、波光、古居相映成趣,街道上人頭攢動,夜食、夜娛、夜遊熱鬧登場。
襄水,又稱南渠、襄渠,是襄陽的母親河和文脈,承載著城市的歷史記憶,也承擔著城市防洪排澇功能。然而在20世紀後期,隨著城市開發帶來的工業和生活汙染加劇,曾經清澈的襄水河變成了”龍須溝”。
襄陽市琵琶山社區黨委書記陶長江還記得,襄水街路段原是燈具廠家屬院,還建有廠校小學,河邊還有一家印刷廠,河水腐臭難聞,夏天蚊蠅亂飛,遇降雨便成了”接水盆”,內澇嚴重。”最深的時候淹到脖子。”陶長江說。
近年來,襄陽市系統推進襄水流域綜合治理。襄水街是襄水岸線修復生態提升工程建設的核心節點,建設單位對街道沿線720米河道進行生態修復,使襄水河道的防洪標準得以提升。
當地聚焦”小流域+產業”,打造了800米親水步道,4.5萬平方米綠化景觀,還建設了1.2萬平方米的街區商業,形成了集生態風光、華夏古韻與現代功能於一體的國潮街區。
改造一新的襄水街,小橋流水、亭臺樓閣、遊廊畫舫與水波瀲灩的襄水河交相輝映,被譽為襄陽版”清明上河圖”。今年國慶節,襄水街開街,假日期間累計”湧”入了25萬遊客,成為城市文旅新地標。
“鳥語花香取代了汙水腐臭,歡聲笑語取代了機器轟鳴,城市留住了記憶,百姓也記住了鄉愁。”陶長江說,襄水街的改造大大提升了居民的生活品質和百姓獲得感。
【背景補充】
【襄水街】
襄水,又稱南渠。襄陽因襄水而得名,《漢書·地理誌》記載”城在襄水之陽,故曰襄陽。”襄水是襄陽的母親河,承載著城市的歷史記憶,也承擔著城市防洪排澇功能。隨著時間推移,城市發展演變,造成襄水流域生態環境破壞,水環境承載能力不足,城市水文化風貌缺失,防洪排澇能力下降。
為修復母親河,襄陽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以小流域綜合治理為突破口,加快推進美麗河湖建設提檔升級,打造山水人城共融共生的”襄陽樣本”,從水安全、水生態、水景觀、水文化、水經濟五個方面,系統推進襄水全域15公裏綜合治理,統籌生態修復、產業轉型、文化挖掘和城市更新,努力實現”生態美、產業強、百姓富”,讓襄水在新時代煥發新活力、綻放新光彩。
襄水街是襄水生態修復工程最重要的節點,該項目所在的片區原來是湖北汽車燈具廠家屬院,已經有40多年的歷史。項目建設於2022年10月正式開工,整體建設設計理念是打造集生態休閑、文化歷史、旅遊及生活配套於一體的濱水商業街區。
街區在保留原有生態綠植和一座40年歷史大禮堂的基礎上,沿襄水河道打造800米的親水步道,27棟建築和1艘畫舫,建築面積2.2萬平方米。
作為襄陽首家濱水生態藝術街區,襄水街匯集了當代藝術展示、休閑社交、潮流時尚等多重體驗元素,通過藝術裝置、光影互動、音樂演出、藝術展覽等精彩內容呈現多種潮趣體驗。
在建築設計上,襄水街采用庭院式露臺、開放式空間造景,將原木房頂、玻璃幕墻與生態融為一體,達到山、水、人、城有機融合,使襄水街成為展示襄陽文化魅力的「城市會客廳」和引領現代活力消費的”城市新名片”。
通過襄水生態修復工程的實現,襄水全線防洪標準由20年一遇提升到50年一遇,實現山水林田湖草共治,四季常綠鳥語花香。同時,深入挖掘城市文化底蘊,在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上做文章,實現山水人城共融共生,並以美麗生態為依托,助力產業轉型升級。
襄水岸線修復生態提升項目馬躍檀溪、李曾伯紀功銘、澗南園、峴首山桃林館等工程正在持續推進,並運用智能信息技術,建立智慧園林化管理系統,實現”山水城共融”,力爭把襄水岸線修復生態提升項目打造成匠心工程、民生項目、智慧園區,成為綻放城市活力的新空間、百姓詩意棲居的風光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