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9月11日電 題:十組關鍵數字見證中國經濟75年
中新社記者 王恩博
75年在人類歷史長河中祗是一瞬,但對中國經濟來說卻是滄桑巨變。記者梳理出十組關鍵數字,見證新中國成立75年來從積貧積弱到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飛躍。
——經濟總量連上新台階
新中國是在極其薄弱的經濟基礎上建立起來的,1952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僅679億元人民幣,1978年增至3679億元人民幣。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發展駛入快車道,2006年GDP突破20萬億元人民幣後,每一至兩年便突破一個10萬億元關口,2020年突破100萬億元人民幣,2023年超過126萬億元人民幣。按不變價計算,2023年中國GDP比1952年增長223倍,年均增長7.9%。
——佔世界經濟比重大幅提升
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經濟總量佔世界比重很小,至1978年也僅為1.7%。
如今,中國已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和穩定力量。2023年中國經濟總量佔世界的比重升至17%左右,1979年至2023年對世界經濟增長年均貢獻率為24.8%,居世界首位。
——常年居全球貨物貿易最大國
新中國成立至20世紀70年代,中國外貿發展基礎十分薄弱。1950年,中國貨物進出口總額為11.3億美元,到1978年僅增至206億美元。
隨著改革開放深入,尤其加入世貿組織後,中國融入經濟全球化提速。2013年至2023年,中國貨物進出口總額年均增長4.0%,快於同期全球平均水平。中國貨物進出口總額佔國際市場份額從1978年的不足1%提升到2023年的12.4%,連續7年穩居全球貨物貿易第一大國。
——實際利用外資規模世界領先
新中國成立至20世紀70年代,中國引進外資十分有限。改革開放後外資市場准入逐步放寬,引資規模水漲船高。
2023年,中國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1633億美元,比1983年增長176倍,規模連續多年世界領先。2023年,高技術產業吸收外資佔全部吸收外資比重升至37.3%。
——城鎮化進程提速
改革開放前,中國城鄉分割、差距很大。1949年末城鎮化率僅為10.64%,1978年末也祗有17.92%。
伴隨戶籍約束逐漸鬆綁,城鄉間勞動力、土地、資金等要素流動加快,中國城鎮化進程提速。2023年末,中國城鎮常住人口達9.3億人,比1978年末增加7.6億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66.16%,提高48.24個百分點。
——糧食總產量增長5.1倍
75年來,中國糧食生產實現跨越式發展,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糧食產量僅2000多億斤,到2015年突破13000億斤,此後連續9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
2023年,中國糧食產量達13908億斤,比1949年增加1萬多億斤,增長5.1倍;人均糧食產量493公斤,連續多年超出世界平均水平,也高於國際公認的400公斤糧食安全線。
——製造業規模全球居首
新中國成立之初百業待舉,工業經濟艱難起步。經過75年發展,中國工業總量規模跨越式增長,從1952年的120億元人民幣增加到2023年的39.9萬億元人民幣。
世界銀行數據顯示,中國製造業增加值自2010年首次超過美國,穩居世界首位,2022年佔全世界比重為30.2%,成為全球工業經濟增長的重要驅動力。
——研發經費投入強度超歐盟
成立初期的新中國科技力量薄弱,研發經費投入十分有限。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推動中國科技事業快速發展,研發投入力度明顯加大。
自2013年起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研發經費投入國,2023年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達33278億元人民幣,比1991年增長233倍,與GDP之比為2.64%,超過歐盟國家平均水平。
——人均可支配收入實增76倍
1949年,中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僅為49.7元人民幣,不少民眾掙扎在貧困線上。1978年,這個數字也祗有171元人民幣。
改革開放後,中國居民收入快速增長。2023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9218元人民幣,扣除物價因素比1949年實際增長76倍,年均增長6.0%。
——絕對貧困“清零”
新中國成立至20世紀70年代,農村貧困問題始終突出。按照現行農村貧困標準,1978年末中國農村貧困人口7.7億人,農村貧困發生率高達97.5%。
2012年末,中國農村貧困人口降至9899萬人,農村貧困發生率降至10.2%。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打響脫貧攻堅戰,到2020年底現行標準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完成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完)
來源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