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味中華 | 文博)馬背琵琶響,昭君墓猶新

中新社呼和浩特8月28日電 (中新社記者 張瑋)昭君,自漢家而去,越秦道,赴大漠……8月23日,舞劇《昭君》揭開第二十五屆呼和浩特昭君文化節序幕。

昭君文化節期間,湖南文博業者王茜走進呼和浩特昭君博物院,她說,“從香溪到草原,從西漢到現在,昭君的故事令人敬佩。這幾天第十屆‘博博會’也在呼和浩特舉辦,我們藉此機會沉浸式感受昭君文化。”

8月23日,第二十五屆呼和浩特昭君文化節開幕式現場,舞劇《昭君》引人入勝。 劉清羽 攝

公元前33年,匈奴呼韓邪單于歸附漢朝並求親,宮女王昭君自願請行出塞和親。翩翩之燕,遠集西羌。馬背琵琶,相隨“落雁”。

此後,漢匈停戰,更發展了雙方貿易。昭君同時代人焦延壽的《萃之益》咏曰:“長城既立,四夷賓服。交和結好,昭君是福。”

出塞14年後,王昭君與世長辭。相傳‌她葬於漠北(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南郊),昭君墓狀如覆斗,被茂密的芳草覆蓋,碧綠如茵,因此得名“青冢”。

呼和浩特博物院院長武高明告訴中新社記者,據調查,在內蒙古、山西等地,昭君墓多達20餘處。在各地昭君墓中,尤以青冢影響最大。因而當下提及昭君墓,一般指青冢。

現昭君墓位於呼和浩特市南9公里處,地處大黑河南岸的土默川平原,蒙古語稱作“特木兒烏爾虎”,意即“鐵壘”。其高約33米,占地面積13000平方米,是中國最大的漢墓之一。

武高明說,民國官修地方志《歸綏縣誌》記載,昭君墓,高二十丈,闊五十畝。“這說明當時青冢比現在還高聳。”

昭君博物院園區內,王昭君墓(左後側)綠草茵茵,和親銅像(右前側)矗立在王昭君墓前。 許婷 攝

“據考證,昭君墓是西漢中晚期壘砌成的。”武高明介紹,“墓葬形制為覆斗式,這是漢墓封土的標準形式。在封土台上曾有附屬建築與當時人們的活動跡象。又在墓體附近發現了粗繩紋瓦片、灰繩紋陶片等西漢中晚期遺物。”

昭君墓依山傍水,景色宜人,加以晨曦與晚霞的不同映照,所以民間有昭君墓一日三變之說:晨如峰,午如鍾,酉如樅。即早晨望去猶如高聳的山峰,中午像個倒扣的大鐘,傍晚則像美麗的雞樅。

1981年,昭君墓文物保護管理所在昭君墓基礎上建立,2006年更名為昭君博物院。院內還創建了中國唯一的匈奴歷史文化專題性博物館——匈奴歷史博物館。

如今,進入昭君博物院園區,昭君主題遊園、王昭君墓、和親銅像、“青冢”牌坊、昭君雕像等景觀由北至南依次分佈。此外,今年夏天始,園區推出沉浸式實景舞劇《王昭君》,觀眾可在演秀結合的互動中回溯西漢。

前些日子,昭君博物院講解員馬丹蕾接待了俄羅斯國家古典模範芭蕾舞團,舞者們不僅參觀文物展品,還體驗了漢服文化,進行舞蹈快閃表演。馬丹蕾說,這樣的交流活動常有,雙方更加瞭解了彼此的歷史文化。

6月3日,俄羅斯國家古典模範芭蕾舞團成員參觀昭君博物院。 王磊 攝

“昭君出塞”結束漢匈長期對峙局面,帶來60多年的和平友好,並架起經濟、文化交融交往的橋樑,“這在中外民族關係史上是少見的”。同時擔任昭君博物院院長的武高明認為,昭君從歷史中走來,卻是能為後世留下和平信念的傑出女性。

作為海峽兩岸交流基地、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的昭君博物院,近年迎來不少中外專家前來考察。武高明說,接下來,昭君出塞沿線5省區12個城市將聯合打造昭君文化品牌,通過展覽和數字文博走向世界。(完)

來源中新社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