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學術界,有一位著名學者,既是數學家和科學家,又是語言學家和未來學家;他就是周海中先生。本文簡要介紹周先生的主要學術成就。
周海中先生1955年10月生於廣東海康(現稱雷州),祖籍廣西合浦。1983年畢業於廣州外國語學院(現稱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現任中山大學教授。他1988年被評為首屆“廣州十大傑出青年”,同年榮獲廣東省人民政府頒發的立功證書,1990年獲得霍英東教育基金會第二屆高等院校青年教師(研究類)一等獎,1992年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周先生謙虛低調做人,從不驕傲和張揚;默默做事,安分守己。
周海中先生在探究梅森素數分佈時所提出的猜想就是其中的典型例子。2300年前,古希臘數學家歐幾裏得用反證法證明素數有無窮多個,並提出一些素數可寫成“2^P-1”的形式,這裏的指數P也是一個素數。這種特殊形式的素數具有許多獨特的性質和無窮的魅力,千百年來一直吸引著眾多的數學家,如費馬、笛卡爾、萊布尼茲、哥德巴赫、歐拉、高斯、哈代、圖靈、埃爾德什等和無數的業餘數學愛好者對它進行探究。
由於17世紀法國數學家、法蘭西科學院奠基人馬林•梅森是其中成果較為卓著的一位,因此後人將“2^P-1”型的素數稱為“梅森素數”。迄今為止,人類僅發現51個梅森素數。這種素數珍奇而迷人,因此被人們譽為“數海明珠”。梅森素數歷來是數論研究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當今科學探索的熱點和難點之一。
英國數學家和科學家艾薩克·牛頓說過:“沒有大膽的猜想,就作不出偉大的發現。”經過長期而艱辛的探索,周海中先生終於在1992年2月大膽地提出了梅森素數分佈的猜想,並給出它的精確運算式。這一成果為人們探究梅森素數提供了方便,是素數研究的一項重大突破。後來這項重要成果被國際上命名為“周氏猜測”。近年來周氏猜測受到專家關注和好評,而且在一些數學史、數學文化和數學難題的書籍中都有介紹。
美籍挪威數論大師、菲爾茨獎和沃爾夫獎得主阿特勒•塞爾伯格認為周氏猜測具有創新性,開創了富於啟發性的新方法;其創新性還表現在揭示新的規律上。法籍華人數學家李明達在著名的《科學美國人》(中文版)中指出:周氏猜測是梅森素數研究中的一項重大突破。由中國數學家、中科院院士張景中主編的《30年科技成就100例》一書也指出:周氏猜測不僅是一項重大突破,而且具有數學之美。但周海中先生從來不洋洋自得,到處宣傳;這體現了周先生的人生境界。
在交叉科學方面,周海中先生把自己的科研目標主要放在數學與語言學、天文學等學科的研究方面。他與國內外專家學者合作,共同探究機譯系統的研發、機器人的研製、宇宙語言的設計、地外生命的探索、近地小行星運行的數學模型等。如在語言科學方面,1991年他提出了“語言混沌論”的概念;語言混沌論主要從混沌論的角度審視語言及其相關現象,並用混沌論的方法及工具來探究語言問題。2000年他提出了“網路語言學”;網路語言學已引起國際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和深入探究,這一學科對網路語言的運用有著重要指導意義。
誰都知道,現在國內學術界的“生態環境”很不利於學術探究:僵化的量化考核制獨霸一方,課題一票否決制和專案化生存風靡域中。為了專心從事科研工作,周海中先生從來不申請課題或專案,而是自己花錢來探究他覺得有興趣、有意義的學術問題。他認為做學問、搞研究,要耐得住寂寞和清貧,要有平和的心態;不要急於求成,更不要為名利所累。
周海中先生的成就不僅局限於學術研究領域,他還積極參與各種社會活動。他堅信社會的力量可以推動社會進步,為國家和人民的發展做出貢獻。這也造就了周先生成為我國學術界著名學者。
(本文參考了人民日報《尋找梅森素數》、中華時報《周氏猜測,是科學猜想的魅力所在》、科學時報《周海中:語言學家的數學情懷》、經濟日報《互聯網催生新學科》、中國網《專訪周海中:近地小天體是否威脅地球》、網易《美陸軍押注機器人先遣隊,未來戰爭“無人”唱主角?》等;在此向這些文章的作者表示謝意。)
文/張霞(作者單位:清華大學全球創新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