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中法武漢生態示範城:一張藍圖變實景

(中華新聞通訊社/中華時報5月16日武漢訊)“中法兩國攜手十年,將可持續發展的一張藍圖變成現實,這非常值得在海外傳播。”在參觀中法武漢生態示範城(以下簡稱“中法生態城”)後,《法國僑報》記者錢蓉芬感慨道。

海外華文媒體及中國香港作家代表15日走進中法生態城,實地瞭解兩國在城市可持續發展領域的探索與合作。

共建可持續發展之城

中法生態城是中法兩國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環境保護等方面挑戰,共同推動建設的生態新城,於2014年3月落戶“知音故里”武漢市蔡甸區。

坐落於綠水青山間的中法城市可持續發展論壇永久會址,從空中俯瞰宛如連綿山丘,層疊有致的玻璃幕牆似波浪起伏。據瞭解,該建築以“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典故為設計主線,獨特的建築構造實現自然採光、保溫散熱等功能。

“永久會址造型靈動,並且融入了知音文化元素,寓意深遠。”錢蓉芬說,貫穿其中的低碳節能設計,讓她印象深刻。

走進中法生態城規劃展示館,“可再生能源利用”“低碳交通體系”等建設理念一一展現。中法武漢生態示範城自然資源和規劃處規劃師李秭堯說,中法生態城融合了兩國城市設計理念,將自然山水與城市空間交織交融,“小街區、密路網”創造更多公共空間,交通暢通的同時,也讓人們更願意以公共交通、騎行等方式綠色出行。

“中法生態城打造生態宜居環境,不僅僅是種上綠植,而是系統化考慮生態迴圈,讓河湖連通、山水城共生,實現自然調節與平衡。”香港作家潘明珠對生態城市海綿體系印象頗深。

產業發展動能澎湃

啟動區能源站裏,“超級中央空調”利用可再生能源技術,實現集中供冷供暖;光控特斯聯智慧產業園內,5G監控系統對園區水電進行智慧管理;中建鋼構武漢工廠中,智能機器人焊接作業……“高端高新”成為中法生態城產業發展的關鍵字。

“中法生態城區位、交通優越,不僅有助於帶動本地產業發展,也利於海外企業開拓市場,形成共贏。”菲律賓《聯合日報》總編輯董拔萃說。

數據顯示,自落戶以來,中法生態城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727億元,招商引資總額1035億元,實際利用外資13億美元。目前,在中法生態城內,高端服務、數字經濟、生命健康三大主導產業集聚成勢,六大產業發展平臺逐漸成形,高端高新產業為中法生態城發展積蓄澎湃動能。

共譜開放合作之曲

中法友誼大橋、中法半島小鎮、中法友誼小學……走進蔡甸,見證中法友誼與合作的建築、地名比比皆是。

從構想到規劃、設計、建設,中法兩國專家團隊共同編制了中法生態城總體規劃和總體城市設計,吸納兩國在城市可持續發展領域的技術和經驗。

“古有‘高山流水遇知音’典故發源於此,今有中法合作典範之城坐落其間。”香港作家吳燕青說,開放合作賦予“知音故里”新的內涵。

今年,第七屆中法城市可持續發展論壇、世界大健康博覽會中法大健康產業論壇等相繼在中法生態城舉辦,兩國專家學者、企業家代表齊聚,探討產業發展,為中法生態城綠色、低碳發展建言獻策。

“今年是中法建交六十周年,中法關係發展迎來新的機遇。”羅馬尼亞《歐洲僑報》社長高進說,隨著綠色合作深入推進,兩國民眾必將收穫更多看得見、摸得著的福利。

圖文來源中新社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