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兩會:人大會議今早開幕 外交部稱總理記者會喊停的擔心是沒有必要

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早上9時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

中華新聞通訊社/中華時報3月5日訊)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早上9時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國務院總理李強發表任內首份政府工作報告。

國家主席習近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進場於主席台就座,列席的香港行政長官李家超及澳門行政長官賀一誠亦坐在主席台。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趙樂際主持開幕會,表示應出席代表2956人,出席2872人,符合法定人數,宣布大會開幕,全體奏唱國歌。

大會議程包括審議政府工作報告、審查今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審查今年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審議《國務院組織法(修訂草案)》等。

李強在工作報告表示,一年來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全面推進。

全國人大會議在北京開幕,國務院總理李強發表政府工作報告,他在回顧工作時表示,過去一年,多重困難挑戰增加,外部環境對中國發展不利影響持續加大,內地經歷三年疫情衝擊,經濟恢復發展本身有不少難題,長期累積深層次矛盾加速顯現,很多新情況、新問題接踵而至,政策抉擇和工作推進面臨兩難多難問題明顯增加。

但他指出,在全國上下共同努力下,不單實現全年預期發展目標,許多方面出現積極向好變化,實踐充分表明在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中國人民有勇氣、有能力、有智慧戰勝各種艱難,中國發展未來可期。

李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去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亦是本屆政府依法履職的第一年,面對異常複雜的國際環境和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黨中央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頂住外部壓力,克服內部困難,付出艱辛努力,新冠疫情防控實現平穩轉段、取得重大決定性勝利,全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任務圓滿完成。

他又指出,去年經濟總體回升向好,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26萬億元,增長5.2%,增速居世界主要經濟體前列,居民消費價格上升0.2%,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取得重要進展。

李強說,國家經濟持續回升向好的基礎仍不穩固,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社會預期偏弱,風險隱患仍然較多,國內大循環存在堵點,國際循環存在干擾,部分中小企業經營困難,就業總量壓力和結構性矛盾並存,公共服務仍有不少短板,一些地方基層財力比較緊張,科技創新能力仍不強,重點領域改革仍有不少硬骨頭要啃,生態環境保護治理任重道遠,安全生產的薄弱環節不容忽視。

他又指出,政府工作不足,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現象仍較突出,一些改革發展舉措落實不到位,有幹部缺乏擔當實幹精神,消極避責、做表面文章,部份領域的腐敗問題仍然多發,政府會一定直面問題和挑戰,盡心竭力做好工作。

外交部稱記者對不設總理記者會的擔心是沒有必要

針對今年及本屆中國全國「兩會」都不再舉行總理記者會,外媒認為此舉恐將體現「對外不開放」的態度,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今天說,感謝媒體關心並希望了解中國的大政方針,但這一擔心是沒有必要的。

中國外交部4日下午舉行例行記者會,總理記者會被取消成為關注重點之一。澎湃新聞報導,法新社記者提問,對外國媒體來說,總理記者會歷來是一次很難得的機會。總理記者會取消的具體原因是什麼?中方不擔心這個決定體現出一種「對外不開放」的態度嗎?

毛寧表示,關於全國人大會議的新聞安排,大會發言人已介紹有關情況,她沒有更多需要補充的訊息。很感謝媒體關心並希望了解中國的大政方針,但「你的擔心是沒有必要的」。

毛寧表示,中國全國「兩會」期間,大會各次全體會議都對中外媒體開放。開幕會上,國務院總理李強將代表國務院向全國人大會議作「政府工作報告」。

她說,除了舉行的全國人大記者會外,大會還將組織其他記者會、「代表通道」、「部長通道」、代表團開放團組等「形式多樣的採訪活動,充分發布信息」。兩會新聞中心也將「秉持開放、透明精神,為中外記者提供新聞服務」。

中國全國人大會議發言人婁勤儉4日在會前記者會上宣布,今年人大會議閉幕后不舉行總理記者會。如無特殊情況,本屆全國人大后幾年也不再舉行總理記者會,引起各界議論及揣測。

婁勤儉說,李強將作「政府工作報告」,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將向大會提交計劃報告和預算報告,「社會的主要關切」在上述3個報告中都有具體的回應。且這3個報告經大會通過后將向社會公布,媒體和公眾都能很方便地了解相關內容。

 超過30年的兩會總理記者會傳統中斷

中國全國「兩會」今天正式登場,但最勁爆的消息,既不是推出了什麼新經濟政策,也不是決定了什麼新人事布局,而是今年起到2027年的「兩會」後不再舉行總理記者會。消息一出,不但讓媒體面面相覷,更讓各界議論紛紛。震撼中國政壇,不但看得外界一頭霧水,更引來「演都不演了」之譏。

每年一次、合稱「兩會」的全國政協會議及全國人大會議中,重頭戲除了人大會議開幕、由國務院總理進行的「政府工作報告」外,就是人大會議閉幕後、同樣由國務院總理出席的「總理記者會」了。這兩個場合,永遠是「兩會」中出席記者最多、最聚焦的部分。

若要論歷史,每年由總理負責的「政府工作報告」,從中共1949年建政以來就大抵存在。但人大會議後的總理記者會,則是1990年代的產物。最早的一次,是1988年時任總理李鵬出席的記者會;第2次則是在1991年舉行;1993年起,人大會議後的總理記者會即告常態化,直到2023年。

30多年來,李鵬、朱鎔基、溫家寶、李克強乃至李強,都曾在總理記者會留下身影,以及一些金句乃至警句。然而,李強只在2023年出席了總理記者會1次,就再也無法看到他面對媒體的身影了。

李強2023年在總理記者會上的表現,大致有一定水準,面對問題也能侃侃而談,至少看不出他有怯場的窘狀。那麼,為什麼官方要突兀地宣布「本屆全國人大後幾年也不再舉行總理記者會」,讓李強從此失去了面對眾多中外媒體的機會呢?

眾所周知,國務院總理在中國政府體制及決策中的重要性,日益下降,許多原屬國務院的職權,都被在黨內成立眾多領導小組所取代。已故總理李克強,處境尚且如此。如今,總理的角色與其說是「行政首長」,不如說是「分管財經的秘書長」。

儘管總理的重要性被降級,名義上,總理仍然是國務院的大總管,也是中國政府部門的門面人物。再怎麼樣,一年出面發發聲、乃至擋擋子彈,並不為過。但這麼形式化、近年來甚至趨於儀式化的總理記者會,為什麼也要喊停呢?以至於在中國網路上,就有人發出「連演都不演了?」的質問。

全黨、全國定於一尊的現象更趨明顯,思想定於一尊、政策定於一尊,話語定於一尊。李強在回顧工作時表示,稱以習近平為核心黨中央帶領人民頂住壓力克服困難。他指出,在全國上下共同努力下,不單實現全年預期發展目標,許多方面出現積極向好變化,實踐充分表明在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中國人民有勇氣、有能力、有智慧戰勝各種艱難,中國發展未來可期。

其實,中國上自高官、下至百姓心知肚明,在中國經濟反轉向下的情況下,「社會的主要關切」自然是涉及溫飽的經濟及社會問題,而這些問題又涉及國際地緣政治,都是中共當今執政的痛腳。面對中外媒體詢問,儘管事先有控制有安排,李強在眾目睽睽下能擋下多少炮火,不無疑問。

況且,在民怨累積日久下,李強會不會讓當局落入「說得越多,疑問越多」的窘境,不無疑問。也許因為這樣,乾脆就如婁勤儉所說,社會的關切,就用3份報告來回應就行了。

只是,李強不是說中國「開放的大門只會越開越大」嗎?那為什麼總理記者會這座開了30多年的大門,卻要關上呢?

中國全國港澳研究會顧問劉兆佳認為,目前各界都關注中國經濟走勢,包括北京中央將會採取甚麼重大經濟政策,以提振中國經濟等。但制定重大政策的中共20屆三中全會並非在本屆全國人大和政協「兩會」前召開,所以總理未必能在記者會上充分回應。

因此,劉兆佳認為,本屆「兩會」不召開總理記者會可能會更好,可以避免讓其他勢力「唱衰」中國。

劉兆佳說,如果沒有總理記者會,意味著大部分的重大政策將會由中共中央宣布,這更能突顯共產黨在國家的領導地位,「亦可以更不失時機、靈活地、及時地推出新政策,以應付中國所面對的經濟問題」。

他認為,如今由負責相關政策範疇的部長作出解說,或比總理的解說更到位及詳盡。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