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劇影,耀動未來。
日前,由北京天橋盛世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中演演出院線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北京演藝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共同主辦,北京日報報業集團、北京廣播電視臺作為媒體主辦,2023北京•天橋音樂劇年度盛典在京璀璨登場。來自全國各地百余位音樂劇行業耕耘者共聚京城,同襄盛舉,共同見證中國音樂劇發展新氣象、新圖景。
當前,北京在落實首都城市戰略定位過程中,正在不斷加強全國文化中心建設,嚮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和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目標不斷邁進。演藝業態發展,關繫城市文化生態打造,是做好首都文化這篇大文章的題中應有之義。8年前,地處南中軸線的北京天橋藝術中心拔地而起,秉持“北京的天橋,世界的舞臺,大眾的藝術空間”藝術運營理念,同時深耕音樂劇領域,使得“看音樂劇到天橋”深入人心。
本屆盛典活動,通過錶彰先進、彰顯經典、鼓勵原創、薈萃人才、引領行業、賦能產業,助力北京打造中國音樂劇新高地,為“演藝之都”再添異彩。
感受溫度
群星閃耀,共襄年度致敬盛典時刻
歲暮輕寒,心光熾烈。
華燈映耀的北京天橋藝術中心,匯聚起一年來中國音樂劇產業發展的點點微光,溫暖城市,激勵人心。
在觀眾和粉絲們熱烈的期盼與等待中,星光燦爛的盛典紅毯儀式璀璨開啟。俄語音樂劇《安娜•卡列尼娜》演員安菲薩•基裏利娜、馬克西姆·克萊斯托夫,法語原版音樂劇版音樂會《悲慘世界》主演澤維爾•莫貢得維、皮埃爾•米歇爾•杜丹、瑪麗•本托萊拉等國外優秀音樂劇演員,鄭棋元、劉令飛、徐麗東、徐瑤等數十位實力大咖,徐俊、高瑞嘉、劉天池、金培達、任冬生等眾多主創人員,輪番走上紅毯,感受著觀眾、粉絲們的澎湃熱情。
接下來的盛典晚會,樂聲激蕩,劇影繽紛。多首經典歌曲唱響舞臺,各放異彩,彼此呼應,共同演繹“探索”“奠基”“發展”三大篇章理念,亦即此次盛典舉辦初衷:秉持公平權威、守正創新、開放包容、國際多元之宗旨,得益於中國音樂劇產業的蓬勃發展,在北京得天獨厚的藝術院團、藝術院校、藝術家資源的加持下,以北京天橋藝術中心8年來深耕音樂劇領域所鑄品牌優勢,打造一個“大劇薈萃、名團匯聚、名家雲集、全民參與”的國際性音樂劇產業化互鑒及交流平臺,助力音樂劇行業高質量發展。
彰顯態度
引領行業,共享音樂劇人奮進榮光
演藝繁花,共綻芬芳。
音樂劇在中國,從規模、形式到內核,雖然尚處於“發育期”,但不無能量,不負成長,蘊蓄無限可能。音樂劇演出可謂獨領風騷,自成氣象。數據顯示,2023年暑期全國演出市場票房收入102.77億元,其中劇場和新型演藝空間票房收入39.56億元,而音樂劇作為專業劇場演出中的熱門品類之一,票房佔比10.58%。
業者同心,戮力耕耘,音樂劇產業逐步走上快車道:劇目漸豐,新作頻出,演出火熱,人才接續,幾年間完成了原版引進—中文版制作—原創制作的發展跨越。其中,閃耀“北京出品”光芒的原創劇目,更是迎來飛速發展,諸如《在遠方》《覺醒年代》等中文原創優秀劇目,可謂市場效應、觀眾口碑雙豐收。
為錶彰先進,促進交流,本屆盛典於10月25日至10月31日舉行“2023北京·天橋音樂劇年度盛典推優活動”。活動針對2022年1月1日至2023年9月30日在兩岸及港澳商業性公演中外音樂劇劇目,進行廣泛徵集評選。最終,在各出品公司自願推薦報送的情況下,纍計收到44部劇目參加推優。這些作品,題材多樣,內容多元,觸角多維,反映了音樂劇創作者們對時代的關註、對社會的體察、對人生的品悟、對審美的追求。
盛典上,“2023北京·天橋音樂劇年度盛典推優活動”各大推優結果一一揭曉。每一個“十佳”劇目,都是實至名歸的肯定與認可;每一份個人榮譽,背後都凝結著他們的匠心和堅守。
值得一提的是,本屆盛典專門設置“特別貢獻獎”,以錶彰併感謝為中國音樂劇的奠基與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人。王寧院長和2023北京·天橋音樂劇年度盛典推優活動總顧問、著名音樂劇制作人王翔淺一同為徐曉鐘先生頒獎,嘉賓頒獎致辭中如是說:“……著名戲劇教育家、導演藝術家、中央戲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徐曉鐘先生桃李芬芳,他為中國音樂劇的推廣和中國音樂劇人才的培養積纍了大量的寶貴經驗;尋根溯源,他是中國音樂劇的開拓者,為中國音樂劇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96歲的徐曉鐘老師是中國音樂劇的開拓者,投身戲劇事業已有70余年,為中國音樂劇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當頒獎嘉賓念出徐曉鐘名字的那一刻,全場掌聲雷動,成為此次盛典最動人心的一幕。經久不息的掌聲,是所有音樂劇人對“奉獻和初心”的深刻贊許,以及對中國音樂劇美好未來的由衷希冀。
盛典星光熠熠,不僅展示著中國音樂劇薪火相傳的生命力,更傳遞著這個未來行業發展的不懈動力。中國音樂劇,正青春;中國音樂劇人,正奮進!
開掘深度
蓄勢賦能,共促行業高質量發展
聚勢謀遠,砥行礪幹。
理性而言,盛典推優作品併非十全十美,而是從不同維度綜合評價之後的權益優選,它們更像是引領者、激發者,引來對中國音樂劇行業發展更多關註、更廣參與、更深思考。
縱觀本屆摘榮之作,可謂一手打造原創精品,一手引進國際版權,雙輪驅動,相得益彰。北京歴史悠久,文脈綿長,是中華文明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有力見證。北京文藝資源豐富,文藝人才濟濟,既是佳作集散地,也是精品孵化器。增強原創實力,打造國產精品,已積纍了一定規模的音樂劇產業,正呼喚更多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三精”之作。
此外,如何圍繞全產業鏈進行佈局,建設中國音樂劇產業體繫,成為參加本屆盛典行業專家的共同思考。歐美國家及亞洲的日韓等國,音樂劇產業歴經近百年或數十年探索實踐,模式日臻成熟。國內音樂劇產業起步較晚,面臨不少睏境,但同時也有全新可能,比如賦能城市文旅,打造一站式文化空間,成為拉動文化消費新引擎。可以說,沈浸式演出、演藝新空間等文旅消費新場景、新業態,正在為音樂劇產業發展提供前所未有的新助力、新可能。
如今,跨城觀演成為音樂劇產業發展的新趨勢,直接帶動住宿、餐飲、交通等產業鏈條上下聯動。有統計顯示,紐約百老匯每增加1美元票房,能引來周邊區域和產業7美元附加收入。無論紐約百老匯抑或倫敦西區,城市中心化運作是其音樂劇產業持續不衰的法寶。
當演藝市場已不再是數量、規模的競爭,而是質量、效益的競賽,音樂劇也需要亮出行業新標准。發展速度快、市場潛力大、觀眾熱度高,面對多重利好,中國音樂劇行業,如何蹄疾步穩,提質增效?北京在作答,北京在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