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龍戰略觀遭批 全球議員連署批馬克龍不代表歐洲

習近平與馬克龍在廣州松園非正式會晤並一起品茗。

中華新聞通訊社/中華時報4月11日訊)法國總統馬克龍訪中回程接受媒體訪問,表示要避免因台灣和中國起衝突,歐洲不該為美國附庸,引發國際砲轟。對華政策跨國議會聯盟今天聲明,強調馬克龍不代表歐洲且台灣人民聲音須被尊重。

馬克龍在昨天刊登的專訪中說:「歐洲人面臨的問題在於:加速台灣(危機)對我們有利嗎?沒有。更糟的是歐洲人自認應該在這個議題上成為追隨者,根據美國的節奏和中國的過度反應做調整。」

30多位「對華政策跨國議會聯盟」(Inter-Parliamentary Alliance on China,IPAC)國會議員今天發出聯合聲明,強調馬克龍的涉台言論不代表歐洲,且將盡力確保北京對台灣的進犯立場會從國際社會上收到它應得的敵對回應。

這封措辭堅定的聲明指出,IPAC成員對於馬克龍的發言感到非常失望,特別是關於「歐洲應該避免被捲入不屬於我們的衝突中-清楚指涉台海緊張局勢」。

聲明提到,「在北京增強中國南海軍事演習,並向俄羅斯侵略烏克蘭展現持續支持之際,這是對台灣送出漠視訊號的最糟可能時機」。

議員同聲譴責馬克龍「判斷失當的言論不僅無視台灣在全球經濟中的關鍵地位,更傷害了國際社會維持台海和平數十年來的努力」,且以歷史為鑑,批評過去對威權政體的綏靖政策都沒有好結果,「很可惜總統看來沒有從過去學到教訓」。

聲明信強調,馬克龍的發言與全歐洲,乃至全球國會議員的感受都「嚴重脫節」。IPAC的30多位成員「因堅定信念而團結,深信任何片面改變現狀的企圖都必須被抵抗,且台灣人民民主的聲音必須被尊重」。

聯署信最後寫道,「總統先生,你不代表歐洲發言。IPAC將奮力確保您的評論成為民主政府的警鐘,並盡一切可能確保北京對台灣的挑釁立場,會從國際社會收到它應得的敵對回應」。

30多位連署議員來自全球15個國家,包括法國參議院外交與國防委員會兩位副主席卡迪克(Olivier Cadic)與卡托蘭(Andre Gattolin)、瑞典自由黨國會議員佛瑟爾(Joar Forssell)與市議員藍恩(Elisabet Lann)、立陶宛國會友台小組副主席莎卡琳恩(Dovile Sakaliene)與國會外交事務委員會主席帕維里歐尼斯(Zygimantas Pavilionis)。

還有歐洲議會(European Parliament)對中關係代表團團長包瑞翰(Reinhard Butikofer)、斯洛伐克籍歐洲議會議員萊克斯曼(Miriam Lexmann)、德國議員布蘭德(Michael Brand)、烏克蘭國會外交委員會主席梅列日科(Oleksandr Merezhko)與議員克尼茨基(Mykola Kniazhytskyi)、阿爾巴尼亞共和黨主席梅迪悠(Fatmir Mediu)等重量級議員都加入連署。

馬克龍現正於荷蘭進行國是訪問,各國議員對其「親中、打美、賣歐、輕台」言論的不解與不滿仍在持續延燒,認為他的言論不僅傷害美國、危害印太穩定,也打擊烏克蘭、分化歐洲,批評他完全臣服於極權中國的魅力攻勢之下。

「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昨天的評論文章便批評,「沒人想要台灣危機,但要避免,就需要可信的威嚇力…他無用的評論將會破壞美國和日本在西太平洋對中國的威懾」。

 紐時文章似有先見之明

實際上,歐盟高層內部可能已經比較了解馬克龍的觀點。美國政界和媒體已經對他的國際戰略觀提出質疑,就在馬克龍剛結束中國之行尚未發表令西方世界震驚的言論之前,美國紐約時報在對馬克龍中國行進行總結時,提供一些這次訪問的一些與眾不同的細節,有助於了解習近平與馬克龍互動的情況。

這篇文章的題目一語道破一個已經非常肯定的結論:“馬克龍訪華之行削弱美國遏制中國的努力”,並提供的細節說:法國總統馬克龍稱讚中國最高領導人習近平的“茶很香”;在讚美中國經濟發展時,馬克龍注意到,廣東省現在有“四個人口超過1000萬的城市”。

文章說“這是一次非常親密的交流,兩人都沒有打領帶,在習近平父親過去的官邸拉着家常。這次談話是在馬克龍為期三天的訪問結束時進行的。“ 值得注意的是,馬克龍此行受到高規格接待,而且最後的聯合聲明作出了對“全球戰略夥伴關係”的承諾。“除了承諾發展民用核電站、向碳中和經濟轉型、銷售空客飛機和促進豬肉出口之外,這一夥伴關係究竟意味着什麼,目前尚不完全清楚。

文章問:“在中美關係陷入冰點之際,馬克龍表明了獨立的歐洲立場,兩國領導人都多次稱讚“多極世界”,這是一種幾乎不加掩飾的暗號,意思是一個不由美國主導的世界。” ”總體而言,此次訪問對美國主張的經濟“脫鉤”——通過全面的出口管制和重新安排供應鏈來降低安全風險——大聲說“不”。它微妙地平衡了西方和中國對烏克蘭戰爭的看法,但沒有取得任何突破。關於中國對台灣的威脅問題,它也異常沉默。”

“在與習近平一起訪問廣州期間,馬克龍強烈反對戰爭,但在讓中國利用其對俄羅斯的影響力找到一條和平之路方面沒有取得進展。”

紐約時報指出:“最重要的是,如今美國將中國視為自己成為世界主導力量以來最強大的競爭對手,在這個新的歷史階段,馬克龍接受與中國的夥伴關係,這表明為了維護戰後秩序中的自由體制,抵禦來自北京和莫斯科的攻擊,眼下的戰鬥將是複雜而微妙的。而美國的盟友對此立場各異。”

“通過多次提到需要“重塑和平與穩定的國際秩序”,馬克龍似乎讓法國更貼近中國的觀點——世界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正如習近平在上月結束對莫斯科的熱情訪問時所說的。然而法國領導人也堅持美國的觀點——這些變化當中有許多是惡意的,必須加以抵制。”

香港浸會大學政治學家高敬文(Jean-Pierre Cabestan)說:“在與中國的冷戰不斷加深的背景下,這表明馬克龍肯定想逆勢而行,馬克龍打的是“戴高樂主義牌”,這是指戴高樂在“二戰”勝利後堅決主張獨立於美國。

馬克龍雖然看似接受了中國世界觀的某些方面,“但他對俄羅斯侵略行為的態度也毫不含糊。他告訴位於廣州的中山大學的學生,他們應該擔心世界的現狀。他認為,主要原因是俄羅斯對烏克蘭的戰爭,這明顯違反了國際法,一個國家決定對鄰國進行殖民”。

與此同時,馬克龍接受了中國就“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的12點建議中提出的幾個條款。其中包括需要“推動構建均衡、有效、可持續的歐洲安全架構”,以及需要防止“陣營對抗”,中國認為對抗反映的是“冷戰思維”。由於歐洲目前的安全架構是圍繞北約建立的,因此,需要新的平衡的安全架構,這樣的主張隱含着對大西洋聯盟的質疑。

作為交換,馬克龍和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兩人一起訪華但始終未一起出現在公共場合)從習近平那裡獲得了一個模糊的承諾,即他將在某個未指定的日期與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通話。

紐約時報指出:“正如馬克龍的訪問所表明的那樣,中國的另一個優先事項是爭取歐洲的支持,確保與美國的“脫鉤”不會也變成同歐洲的脫鉤”。“從此次會面達成的協議來看,習近平在馬克龍這裡找到了熱情的合作夥伴。”

“在台灣問題上,馬克龍明顯保持沉默。中國以越來越好戰的措辭宣稱這個民主島嶼是自己的領土。馬克龍說,這個問題不是由他來判斷的,他沒有發現中國有任何“過度反應”的傾向,而且,在這次訪問中,習近平表現出了如此不同尋常的熱情,現在不是“把一切搞亂”的時候。”最後的聯合公報重申了法國對“一個中國”政策的承諾,即中國和台灣是一個國家。

“馬克龍周六早些時候離開幾小時後,中國宣布將在台灣周邊進行為期三天的軍事演習。此次軍演凸顯了當前中美關係的緊張狀態。” “中法關係則是另一回事。周五,兩人在習近平父親的故居喝茶時,習近平對馬克龍說:“如果你能待久一點,歡迎你住在這裡。”

紐約時報該文發表時,還不知道馬克龍在回程飛機上發表了那些“驚世駭俗”的歐洲自主論,但該文結尾時提到:一些美國外交政策思想家懷疑歐洲國家是否會在台灣衝突中向美國提供強有力的軍事支持,或者是否願意對中國實施嚴厲的經濟制裁。特朗普政府五角大樓高級官員埃爾布里奇·科爾比表示,美國官員不應對歐洲領導人本周在北京促進商業關係感到驚訝。他說:“歐洲人相當公開地發出了一個信號,他們不願意對中國發動經濟戰,”“我覺得,美國政府認為一旦發生衝突,歐洲人會支持我們,但是這種事不會發生。”

看來,遭批的馬克龍國際觀在歐洲不乏有一定的代表性。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