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印象 評/張新 作品/世哲、晨陽、鳴崗、少中、鴻延
▪️惠東浣衣女
那浣衣女子的手
輕輕拍了拍
小河便漲潮了
她們在這里洗滌
無悔的青春
陽光投下的倒影
把石頭幻化為海市
她們用粗糙的雙手構築
平凡家園
柔韌的肩膀上
扛起了男人放棄的生活
歇下沉重的勞作
月光滿溢的池塘里
水漾年華一朵朵
綻放如蓮
我不敢喊出那名字
生怕群山忍不住呼喚
惠 東 女 子⋯⋯
你搗衣的水聲委實撼動了我
靜止的岸
使遠處的漁村與歸帆
水乳交融
攝影/世哲
▪️賞析《惠東浣衣女》
上海復旦大學教授張新
《惠東浣衣女》是一首好詩。形象細膩豐滿,情景氣韻生動,詩風清新明快。詩歌采用了”比較寫實”的方法,轉換了觀照世界的視角,通常作為主體情緒的”客觀對應物”還原為客觀本身,即把視點聚焦於浣衣女上,避免了意象群的“碎片化”,從而在一個“閉環”系統中,調動包括寫實在內的豐富的表現方法,營造了自洽、完整的浣衣女形象。例如在詩的首節,這裏只有”浣衣女子的手輕輕拍了拍”和”小河便漲潮了”兩個平行的極簡細節,然而一個”便”字,就把浣衣女的勞作與大自然的生命律動混化無跡地融合在一起,平凡的勞作也便有了”洗滌無悔的青春“的意義。這裏不僅有寫實,也有寫意;整節詩景隨意動,一氣呵成。又如“我不敢喊出那名字/生怕群山忍不住呼喚/惠東女子……”這是對生活真實的升華,是生命的呼吸,是詩人包含深情的浪漫化想象,意境恢宏而高遠。
印象夢如復出以來一直在尋求詩路的突破,至少從《惠東浣衣女》看,這個嘗試是成功的。當然各種表現方法各有所長,多嘗試一些不同方法總歸是有益的。
▪️你的馬蹄急馳而過
用一艘漁船經過的時間
回溯
那口荷塘的
前塵往事
騰出最空的地方
讓你的馬蹄急馳而過
留下靜止的風
以及風中凋落的
長短句
任由久別重逢的驚喜
劫持
荷苞尖尖上
那顆出神凝望的露珠
一夜之間
河的兩鬢梳起
雪白的蘆花
眉宇中
從此有了揮之不盡的
煙嵐
佇立良久
天空以閃電的速度
刪除了
剛打好腹稿的一首
詠物詩
油畫/徐晨陽
▪️解讀「你的馬蹄急馳而過」
漁船作為人生經歷的載體比一般”小舟”類要有份量。它不僅指代”前塵往事“這種時間的矢量,同時又是空間的”收獲”。”騰出”與“留下”的對應,是直指價值觀、人生觀層次的取舍。當然,“久別重逢的驚喜”也會不期而遇地眷顧善良與豁達之人。”劫持“動作,粗看似乎在形容”驚喜”與”露珠”碰撞的出人意料的力與速度,更深的意蘊或許還包含了對大自然任何的饋贈都抱有著的一顆敬畏之心。在物我兩忘的無我的境界裏,驀然間,人生易老天亦老,雖然”剛打好腹稿的一首詠物詩”被”天空以閃電的速度”刪除,然而,這難道不是上帝的旨意?這樣精彩與平凡的人生何須一首詠物詩來歌頌,又豈能任一首詠物詩承載得起呢?
▪️弄潮
風的聲音
水的聲音
風和水的聲音
一個赤裸的孩子從沙灘走過
海寬和地把我含在口里
含著一個千年的小寐
沙從指縫陷落
城堡跟着陷落
可樂罐盛著發霉的月亮
風的聲音
水的聲音
男人和女人的聲音
一個孩子從赤裸的沙灘
走過
油畫/林鳴崗
▪️解讀《弄潮》
《弄潮》中有幾個核心意象:首先是聽覺上的風聲、水聲以及男人和女人的聲音。另一個是視覺上的孩子以及陷落的城堡——這或許就是這個孩子曾經的傑作。與城堡形成反差的是"盛著發霉的月亮"的可樂罐——它同樣是享受日光浴的男人和女人們留下的“傑作"。
這個反差造成的結果,便是詩歌首尾展開的同一個場景下的不同情景:同樣“赤裸”的純粹的自然和純粹的孩子融合而成的天人合一的關系如何演變為只有"男人和女人的聲音"而沒有孩子的聲音的。雖然兩個場景中的孩子都是"從沙灘走過",但是前一個是融入,後一個是缺席。
《弄潮》暗示了是現代文明對人與自然關係的深刻影響。雖然這個意蘊比較含蓄,手法內斂而不張揚。這種風格讓人聯想到《辛德勒的名單》中對穿紅衣女孩的那種外松內緊的處理手法。這種風格也契合了我們對人與自然關係的辯證思考:人類需要警惕現代文明改變甚至異化了自然本性,然而徹底回歸野性的大自然也是不現實和不理性的。
▪️【評者簡介】:
張新,復旦大學中文系副教授。主要著作有:《戴望舒:一個邊緣文化型詩人》、《新詩與文化散論》、《20世紀中國新詩史》、《中國現代文學理論批評史》(合著》,主編《新詩鑒賞辭典》新一版,(上海辭書出版社)。
▪️【詩人簡介】:
楊夢茹女士,笔名夢如、印象,現居香港。八六年開始寫作,著有詩集《季節的錯誤》《穿越》,散文集《她穿行於清醒的迷茫》,詩畫合集《心象.意境》。印象夢如在80年代入選《中國當代文學家辞典》,2009年入選《二十世紀中國新詩史》,台灣、上海、湖南廣播電臺均介紹過其作品,作品收入各種選本,以及小、中、大學教材。2017年,停笔18年後,她以新筆名“印象”,跨入其寫作人生的另一階段。
油畫/何少中
▪️詩之我見
較諸於「詩人」,我更樂意以「藝術家」自許,皆因詩對任何人都顯得仰之彌高。
詩並不等於詩人,詩是在性靈的蔭庇下完成的。它產生於精神的遊離狀態,因此詩中展露盡善盡美,人性的一切醜惡,都隔在霧紗以外。
詩成即夢醒。回到現實中,詩人與眾生並無分別。
凡流動的,都是詩。沛沛潺潺源自心靈最隱密的角落—-不知其何以始,不知其何以終。
真正懂得詩的人,創作是絕對自由的,並不需要咬文嚼字。思考是平日的功課,寫的過程只是一種傾瀉,異象、語言、音樂、節奏都是筆自己完成的,當下並不會苦思冥想,詩成之後才恍然大悟,原來可以如此這般詮釋—-這便是獨一無二的、閃光的靈性。
當你摒除自然界纷呈的表象,定睛於一花、一鳥、一波光,一切景物便迅速淡去。你於是專注於一點、一線、一面,你眼所觸摸的異象如斯玲瓏浮凸,剎那間,你被一種靈光洞徹因而通體透明——是的是的,這便是詩了。而後,你試圖用語言,將那說不清由來的感動定格。我相信藝術家都會有這種感動的,只是表達的媒體不同,色彩、語言的寛度和深度不同而已。
一首詩的好壞,在於詩人捕捉事物的敏感度,以及再現感覺的語言功力。而詩則憑籍異象,拓展語言無法抵達的空間。天生的詩人都具備一雙慧眼,能夠透視物象,發掘事物潛在的種種可能,並以最準確形象而又富於創造性的語言表達之。如果說詩是帶着鐐銬的舞蹈,那麼到了最高境界,便是絕對自由的靈魂的裸舞。不帶任何面具,不著些許衫褸,沒有形式,沒有技巧,只有心靈片刻的自由舒展。
藝術家之所以有別於眾人,乃是他樂於展現心靈,一切喜怒哀樂、墮落或者昇華,都在紙中自由滲透。一首詩便是一個核反應堆,將語言壓縮到無法承受的地步,擴展其張力極限,架構四度空間以無形。
水墨拓片/徐鴻延
🔳印象作品評論剪輯:
▪️上海復旦大學張新教授,在他撰寫的中國新詩史中,將夢如放在以北島、顧城為代表的朦朧詩群中:
「夢如從她的人文精神模式,在俗世之外營造了一個純粹的自然界,這就是夢如的方式。」
▪️前福建社科院院長,評論家劉登翰教授,在香港新詩史中曾經這樣評論夢如的作品:
「以「復眼觀照世界」的夢如詩歌,常常從自然中擷取異象,細膩而纖巧的感知力,使作為對應物的自然現象,既深諳物理,又留出巨大的想像空間,在不落言詮的蘊籍中,具有多義的特性。傳統的典麗語言和現代的感覺與理悟,構成她詩歌既迷惘又清醒,既古典又現代的特徵。」
▪️前香港藝展局文委會主席,作家蔡益懷的評析,也指出夢如詩歌中,未曾刻意經營的時代氣息:
「夢如的感嘆,便是我們這一代的感嘆,乃至她的感傷與憂鬱,她對愛和理解的渴求,都是屬於我們這一代的。」
▪️詩評家樊善標,在中國新詩鑒賞大辭典中如此評析:
有人說,夢如在掌握現代詩的技巧上有獨到之處。我認為,最高的技巧乃是無技巧。夢如的詩即是如此,當她有效地發揮技巧時,自己幾乎是渾然不覺;讀者心領神會之際,對那技巧,也幾乎是渾然不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