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羅的海三國的議員29日上午與台灣總統蔡英文會晤,雙方都提到確保民主自由價值的重要性。立陶宛國會友台小組主席馬瑪竇在接受德國之聲訪問時也提到,確保台灣成功,對立陶宛的國家安全也有好處。
(中華時報/華聞社香港11月29日綜合報導)台灣總統蔡英文29日上午在總統府召見10位訪台的波羅的海三國議員,在開場的談話中,蔡英文感謝立陶宛在今年疫情嚴峻時,兩度捐贈疫苗給台灣,表示該舉動彰顯了「民主盟友相互扶持的精神」。
蔡英文也提到,有鑑於台灣與立陶宛過去這段時間持續拓展雙邊關係,她期盼也能與拉脫維亞與愛沙尼亞有更多的合作交流。
她說:「我們和波海三國都走過威權統治丶爭取自由的道路,也都深刻的瞭解民主的得來不易。現在,全球面對威權主義的擴張與假訊息的威脅,台灣願意與歐洲朋友分享對抗假訊息的經驗,一起捍衛共享的價值,確保民主自由的生活方式。」
立陶宛國會友台小組主席馬瑪竇 (Matas Maldeikis) 也在簡短的演說中提到,台灣在復雜的地緣政治環境中取得平衡,並同時發展經濟與強化民主,讓他願向台灣人的毅力與智慧「致上崇高的敬意」。
他說:「立陶宛政府的友台政策在我們的社會獲得廣大的民意支持,保護自由以及規則基礎的國際秩序,攸關台灣與立陶宛的重要利益,我們必須強化與台灣的關係,共同合作來達成這個目標。」
專家:幫助三國制定對中的共同戰略
對於這次波羅的海三國代表團的出訪,專家認為,立陶宛派議員出訪除了是加強此前該國所做出的承諾與計劃外,也是在實現立陶宛政府在印太地區實現「外交關係多樣化」的一步。
曾擔任12年歐洲議會政治顧問的台灣世代智庫高級研究員馮儒莎(Zsuzsa Anna Ferenczy) 告訴德國之聲:「立陶宛之前就曾表示希望讓該國的外交關係更多樣化,而他們也想透過27+1的框架與中國打交道,而非原先17+1的合作框架。」
立陶宛外長蘭斯伯格斯(Gabrielius Landsbergis)今年5月宣佈該國退出17+1的決定,認為應該轉而採用「更有效丶更團結的27+1模式來一致應對中國。
而從波羅的海三國的角度來看的話,有鑑於三國近期在情報報告中,都首次將中國作為一個重要的威脅,馮儒莎認為,派國會議員出訪台灣,可以讓這三個國家在處理中國帶來的威脅時,制定一個共同的戰略。
她說:「當涉及俄羅斯時,這三個國家已經有了共同的願景和對威脅意識。當涉及中國,他們似乎也有共同的威脅意識。雖然在台灣議題上,立陶宛目前是走得最遠的,但我認為,這次出訪可以為波羅的海三國在中國相關議題上,制定出共同戰略。」
不畏威脅與台灣合作
立陶宛國會友台小組主席馬瑪竇在出訪前,接受德國之聲訪問時表示,這次出訪是為了向台灣表明,他們在歐洲有朋友,而任何大國或地緣政治的競爭都無法破壞希望合作的國家之間的關係。他說:「這是波羅的海國家對台灣的一個象徵性姿態,也就是他們在歐洲有朋友。」
馬瑪竇也分享他如何看待中國近日來因立陶宛與台灣拉近關係,對立陶宛祭出一連串懲罰性措施的作法。他認為,雖然立陶宛是個小國,但中國非常關注他們提升與台灣關係此舉。他向德國之聲表示:「中國必須明白,無論他們如何恐嚇我們,我們都會努力做符合我們國家利益的事情。我們認為與台灣的合作符合我們的國家利益,我們將繼續這樣做。」
他還提到,在政治層面上,越來越多歐洲國家正在轉變他們對中國的看法,他們在國家安全的領域將中國視為一種威脅。馬瑪竇說:「中國的國際政策已經適得其反。他們認為自己擁有讓每個國家都必須害怕的力量,但現在他們開始看到,各國都不害怕他們了。人們對他們的政策反而更加反感,所以從長遠來看,這對中國將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對於立陶宛與台灣近來拉近關係,中國也做出反制行動。中國在台灣駐立陶宛代表處正是掛牌營運後,21日發布聲明表示,將與立陶宛之間的外交關係降為代辦級,作為對立陶宛允許台灣在該國設立「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的回應。
中國聲稱,立陶宛無視中國政府的嚴正立場,執意允許以台灣名義在立陶宛設立「代表處」,在國際上製造「惡劣先例」。
該聲明寫道:「鑑於中立賴以建立大使級外交關係的政治基礎遭到立方破壞,中國政府為了維護自己的主權和國際關係基本准則,不得不將中立兩國外交關係降為代辦級。聲明強調,立陶宛政府必須承擔由此產生的一切後果。」
「台灣的成功對立陶宛國安有好處」
上週,立陶宛外長在出訪華府時向媒體表示,立陶宛正在向世界展示一種抵抗中國日益增長的壓力的方式,那就是透過實現供應鏈的多樣化並與其他民主國家團結起來。他也提到,其他國家正在學習立陶宛的經驗,因為他們「百分之百希望有更多的空間來對其外交政策做出獨立決定」。
馬瑪竇告訴德國之聲,與台灣合作可以使歐洲國家長期受益,他們不需要擔心與中國打交道會發生的恐嚇。當各國與中國打交道時,他們可能面臨長期失去主權的風險。他說:「立陶宛希望成為這方面的榜樣。與台灣合作對雙方都有好處,對其他歐盟國家也將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馬瑪竇認為,立陶宛抵抗中國的經驗之所以能成為其他國家學習的對象,是因為立陶宛記得1991年爭取獨立過程中,他們如何抵抗來自蘇聯的壓力與恐嚇。他說:「從那段經歷中,我們建立了一個所謂的價值原則。當我們看到專制國家如何通過宣傳和社群網站針對民主國家時,立陶宛的原則始終是講述真相,講述我們所看到的一切。」
他說,台灣面對來自中國的大外宣與軍事壓力都是過去立陶宛所經歷過的,所以這也讓立陶宛覺得自己的經驗與台灣有許多相似之處,希望能幫助到台灣。馬瑪竇向德國之聲表示:「立陶宛知道,幫助台灣也會幫助我們自己。如果台灣能夠成功,對立陶宛的國家安全也有好處。我們看到的是,我們需要幫助台灣,因為它在歷史的正確一邊,這是我們堅持的一個簡單原則。」
雖然不少人認為,立陶宛堅持提升與台灣關係一事,能啟發更多歐盟國家傚法其作法,但馮儒莎確認為,外界應該更謹慎地去解讀立陶宛這些舉動,可能對歐盟國家帶來的影響。
她指出,每個歐盟成員國與中國都有不同的關係,他們之間也有相互競爭的利益。
她說:「若將立陶宛對台灣所做的任何事情,設定為審視歐盟國家與中國關係的新標準,其實是有風險的。我們需要評估每個政府的立場。和他們在不久的將來,根據自己的情況採取的措施,而不是拿他們的情況與立陶宛進行比較。」
她認為,台灣也必須瞭解立陶宛之所以願意如此挺台灣,主要是俄羅斯對立陶宛的威脅起了關鍵作用,但如果換作是歐盟其他的區域,那些國家所感受到的威脅程度也會有所不同。她預測,愛沙尼亞與拉脫維亞可能未來在對台議題上,也會有類似立陶宛的舉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