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集:袁國勇敘述香港各波疫情 現時香港清零有希望 靠市民自律合作
第二集:政府疫苗難預計到港時間 南非變種病毒降低疫苗效用 研發噴鼻疫苗望完成臨床測試
第三集:0.001%人對疫苗敏感 四星期接種兩次效果最佳 長期病患者不宜接種首批疫苗
第四集:袁國勇:疫苗到港政府應優先檢驗 健身時呼出空氣倍增易傳染 長期戰爭應保持警覺
(2021年2月10日,香港)近日,香港確診數字有所放緩,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在「健康·旦」節目中回顧各階段疫情,指出第一、二波感染人數較少,三分之二的病例由外地傳入。到了第三波,外地輸入個案令本土病例增加,九成屬本土個案,社區擴散嚴重。他認為市民在第二波疫情後,準備和抗疫功夫做得不足,有所鬆懈。而政府在邊境控制、檢測及追蹤方面可以做得更好,他認為任何人士均不可有豁免檢測和隔離的特權。
社會就應否注射新冠疫苗,議論紛紛。袁國勇期望疫苗盡快到港,如市民於二月尾開始接種,每個月維持有100萬劑,估計到七月左右已有300萬人接種。疫苗講求有效性、安全性、品質,他指品質需要由政府把關,疫苗抵港後應進行切底檢驗。
他又指,一些國家已出現變種病毒,例如南非、巴西的變種病毒令身體的抗體減弱,康復者有機會再次受感染;英國現時的501Y變種病毒迅速令當地病毒傳染性及死亡率增加,這些變種病毒絕對有可能令疫苗效用降低。
疫苗亦並非適合所有人士接種。每100萬人有10人(0.001%)會對疫苗裡含有的多聚乙醇產生過敏,出現哮喘或紅疹、風癩、舌頭腫脹的副作用。袁國勇指疫苗接種中心或私家醫生需帶備腎上腺素,預防市民於接種後出現以上反應。另外,第一批到港的BioNTech和復星疫苗含高抗體量,能刺激免疫系統,大約14%的人接種後會出現發燒等副作用,並不適合為患有長期病患的長者接種。政府亦購入了750萬針由內地製造的傳統式「活滅疫苗」,副作及及刺激性較少,較適合長期病患長者及對多聚乙醇敏感人士接種。
面對社會對接種疫苗的憂慮,袁國勇希望幫助市民了解和明白接種疫苗的好處,他以數據解釋,80歲人士感染後的死亡率為20-30%;65歲為10%;長期病患者則超過10%。他指,為達到最佳效果,最理想應在四星期內接種兩次疫苗,穩固免疫性。由倉鼠實驗可以看到,接種疫苗後身體已有即時性的保護作用,稱:「接種疫苗一點壞處都沒有,只有好處」,鼓勵市民接種。
政府已計劃有序地為市民接種疫苗:最先是長者、醫護人員、前線的高危人士、之後便是普通市民,袁國勇認為大約要有70至80%的香港市民接種疫苗,疫症的傳播點才會基本上斬斷,要是所有疫苗能如期到達,理輪上到了明年十二月,香港情況會恢服正常。
只要市民合作,做足個人防疫保護、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注意家居衞生、記錄行程等,袁國勇對香港清零抱有希望。
YouTube頻道「健康·旦」是由幾位資深傳媒人:羅燦、蕭潮順、葉潔馨、邱仲凌、鄭丹瑞還有漫畫家馬榮成合資,放在YouTube的健康資訊節目,邀請嘉賓一同整合網絡上各種防疫訊息,澄清謬誤,希望給正確訊息香港市民,請大家廣傳,讓更多人受益,同心戰勝這個來勢洶洶的疫症,節目內容將每日更新,在YouTube播放。